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表
学科门类
(工学) |
一级学科名称 |
矿业工程 |
代码 |
0819 |
二级学科名称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代码 |
081903 |
研究方向 |
1 化工过程安全 2 火灾爆炸及其防治
3 建筑防火工程 4 危险化学品安全
5 城市公共安全 6 化工装置安全 |
知识领域
及要求 |
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是研究现代城市与工业生产,特别是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生产中的安全技术与管理的学科,是由多学科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要求掌握与安全科学技术有关的工程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燃烧与爆炸理论、传热与传质学、相似理论和模拟方法、安全学原理等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把握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的进展。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与评估、高等教育教学,或承担安全管理与监察及其它相关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
组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授课
学期 |
讲授
方式 |
考试
方式 |
备注 |
A
类
学
位
课
程 |
00301026 |
工程应用数学 |
120 |
6.00 |
1 |
讲授 |
笔试
论文 |
|
01301009 |
科学技术哲学 |
48 |
2.00 |
1 |
01301010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2 |
2.00 |
1 |
99901001 |
研究生英语 |
160 |
6.00 |
1 |
B
类
学
位
课
程 |
00201042 |
弹塑性力学 |
40 |
2.00 |
1 |
01201028 |
高等传热学 |
40 |
2.00 |
1 |
01201029 |
高等流体力学 |
40 |
2.00 |
1 |
01201030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40 |
2.00 |
2 |
01201048 |
过程安全原理与安全设计 |
40 |
2.00 |
1 |
01201049 |
火灾燃烧学 |
40 |
2.00 |
1 |
C类
选
修
课
程 |
01201067 |
火灾动力学 |
40 |
2.00 |
2 |
01201068 |
建筑防火安全设计 |
40 |
2.00 |
2 |
01201069 |
燃烧爆炸理论及进展 |
40 |
2.00 |
2 |
01201070 |
危险化学品安全 |
40 |
2.00 |
2 |
01201043 |
化工装置安全技术 |
40 |
2.00 |
2 |
01201044 |
风险分析与管理 |
40 |
2.00 |
2 |
01201045 |
安全科学技术前沿 |
40 |
2.00 |
2 |
01201003 |
事故模拟与分析技术 |
40 |
2.00 |
2 |
01201005 |
过程装置爆炸与分析技术 |
40 |
2.00 |
2 |
00201022 |
可靠性工程 |
40 |
2.00 |
2 |
00201023 |
工程断裂力学与疲劳分析 |
40 |
2.00 |
2 |
01201007 |
典型石油化工过程安全技术 |
40 |
2.00 |
2 |
|
|
|
|
|
|
|
|
|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表
学科门类
(工学) |
一级学科名称 |
土木工程 |
代码 |
0814 |
二级学科名称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
代码 |
081404 |
研究方向 |
1 建筑与建筑环境设备节能技术
2 夏热冬冷地区暖通空调特性研究
3 建筑设备智能化技术 |
知识领域
及要求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是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燃气供应、建筑能源供应系统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的学科。要求熟练掌握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燃烧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以及建筑热过程、建筑消防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空气净化原理等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领域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等能力。 |
组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授课
学期 |
讲授
方式 |
考试
方式 |
备
注 |
A
类
学
位
课
程 |
00301026 |
工程应用数学 |
120 |
6.00 |
1 |
讲授 |
笔试
论文 |
|
01301009 |
科学技术哲学 |
48 |
2.00 |
1 |
01301010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2 |
2.00 |
1 |
99901001 |
研究生英语 |
160 |
6.00 |
1 |
B
类
学
位
课
程 |
01201022 |
建筑热过程 |
40 |
2.00 |
2 |
01201027 |
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 |
60 |
3.00 |
1 |
01201028 |
高等传热学 |
40 |
2.00 |
1 |
01201029 |
高等流体力学 |
40 |
2.00 |
1 |
01201030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40 |
2.00 |
2 |
01201034 |
暖通空调现代控制技术 |
40 |
2.00 |
2 |
C
类
选
修
课
程 |
01201035 |
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与控制 |
40 |
2.00 |
2 |
01201036 |
暖通空调新技术及应用 |
40 |
2.00 |
2 |
01201037 |
洁净技术与检测 |
40 |
2.00 |
2 |
01201038 |
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 |
40 |
2.00 |
2 |
01201039 |
建筑与建筑设备节能新技术 |
40 |
2.00 |
2 |
01201040 |
换热器理论与分析 |
20 |
1.00 |
2 |
01201041 |
空调制冷系统模拟与优化 |
40 |
2.00 |
2 |
01201042 |
工程经济预测与决策 |
40 |
2.00 |
2 |
01201031 |
气液两相流与相变换热 |
40 |
2.00 |
2 |
01201033 |
热泵新技术及其应用 |
40 |
2.00 |
2 |
|
|
|
|
|
|
|
|
|
|
|
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表
一级学科点 |
矿业工程 |
专业点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导师数 |
|
研究
方向 |
01组: |
①过程工业火灾爆炸灾害及其防治理论与技术 |
②化工装置安全技术与可靠性工程 |
③反应危险性分析与工艺安全技术 |
④化学物质危险特性及其分析鉴定技术 |
⑤建筑火灾与防排烟技术 |
02组: |
①工程风险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 |
②环境灾害控制理论与技术 |
③公共安全管理及安全法制 |
学 位 课 程 |
课 程
类 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授 课
方 式 |
考 试
方 式 |
开课时间 |
一 |
二 |
公共课 |
英语 |
120 |
3 |
讲授 |
笔试
口试 |
√ |
|
日语、德语、法语、俄语 |
80 |
2 |
讲授 |
笔试 |
√ |
|
现代科技与马克思主义 |
80 |
2 |
讲授 |
论文 |
√ |
|
专
业
进
展
或
提
高
课
程 |
风险工程 |
40 |
2 |
讲授 |
|
|
√ |
现代计算流体力学 |
40 |
2 |
|
|
|
√ |
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前沿 |
40 |
2 |
|
|
√ |
|
过程与设备的安全原理 |
40 |
2 |
|
|
|
√ |
高等热力学 |
40 |
2 |
|
|
|
√ |
现代传热传质动力学 |
40 |
2 |
|
|
|
√ |
数字化测量基础 |
40 |
2 |
|
|
|
√ |
腐蚀理论与工程 |
40 |
2 |
|
|
|
√ |
学术讨论 |
|
|
2 |
|
考查 |
|
|
参加学术讨论 |
|
|
2 |
|
考查 |
|
|
|
|
|
|
|
|
|
|
|
|
|
|
|
安全工程领域(领域代码:081903)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
单位 |
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
研究
方向 |
① 工业过程灾害防治技术
② 化工安全工程及技术
③ 消防安全工程及技术
④ 城市公共安全
⑤ 安全评价与风险管理 |
知
识
领
域
及
要
求 |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该领域主要研究现代工业安全生产与社会公共安全,特别是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生产中的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学科,是由多学科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要求掌握与安全科学及工程技术有关的工程数学、力学、燃烧与爆炸理论、物理、化学、相似理论、模拟方法和安全风险管理等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把握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的进展。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教学或承担安全管理与监察、安全生产组织与管理及其它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该领域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实践环节可紧密依靠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研究生创新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科研合作单位以及导师的科研工作来完成。 |
组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授课
学期 |
考试
方式 |
学分要求 |
A
类
学
位
课
程 |
99901001 |
研究生英语 |
72 |
4 |
1 |
笔试 |
11 |
999010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1 |
99901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选修) |
18 |
1 |
1 |
99901004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选修) |
18 |
1 |
1 |
99901005 |
工程应用数学 |
72 |
4 |
1 |
|
|
|
|
|
B
类
学
位
课
程 |
00201042 |
弹塑性力学 |
40 |
2 |
1 |
笔试、论文 |
6 |
01201028 |
高等传热学 |
40 |
2 |
1 |
01201029 |
高等流体力学 |
40 |
2 |
1 |
01201030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40 |
2 |
1 |
|
|
|
|
|
以下为应用型研究生专修课程(>=2学分) |
01201048 |
过程安全原理与安全设计 |
40 |
2 |
2 |
笔试、论文 |
08070610 |
安全评价与风险分析 |
40 |
2 |
2 |
|
|
|
|
|
C
类
选
修
课
程 |
01201070 |
危险化学品安全 |
40 |
2 |
2 |
笔试、论文 |
6 |
01201007 |
典型石油化工过程安全技术 |
40 |
2 |
2 |
01201003 |
事故模拟与分析技术 |
40 |
2 |
2 |
01201068 |
建筑防火安全设计 |
40 |
2 |
2 |
01201043 |
化工装置安全技术 |
40 |
2 |
2 |
08190311 |
工艺模拟与计算(化工学院承担) |
40 |
2 |
2 |
00201023 |
工程断裂力学与疲劳分析 |
40 |
2 |
2 |
以下为应用型研究生专修课程(>=2学分) |
01201005 |
过程装置爆炸与分析技术 |
40 |
2 |
1 |
笔试、论文 |
01201044 |
风险分析与管理 |
40 |
2 |
1 |
|
|
|
|
|
|
学术报告(参加由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1次(每次2~3小时)以上,每次应有不少于400字的小结,申请学位时附在答辩材料里,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并记载学分。) |
2 |
|
学术研讨(参加由学院、系、研究所组织的seminar 2次(每次2~3小时)以上,每次应有PPT讲稿,申请学位时将讲稿提纲打印附在答辩材料里,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并记载学分。) |
2 |
实践环节要求 |
① 开题报告 1学分(考查)
要求在查阅一定数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不少于4000字的书面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两部分,开题报告应在相应的学科专业内公开进行。申请学位时《开题报告》应附在答辩材料里。
② 中期汇报 1学分(考查)
开题报告通过后,在论文工作的中间阶段,就所研究课题在一定范围内作学术汇报一次。
③ 实践环节 2学分(考查)
要求在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研究生创新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科研合作单位实践至少1个学期,由学生提出申请,学院批准后实施。具体实践内容、计划及考核要求由导师负责。时间完成后应有不少于5000字的总结报告,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并记载学分。
|
4 |
指导老师
|
学院为每位应用型研究生配备一名校外导师,参与指导实践环节和论文工作,实行“双导师”制。研究生课题和开题报告应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完成。
|
|
毕业答辩 |
① 成果要求
学生毕业答辩前必须在统计源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含1篇)学术论文,鼓励获得专利,撰写教学改革论文(可视作学术论文)。
②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论文,也可以是项目设计或产品研制报告或项目调研报告。
③ 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按照学校原工程硕士论文规定执行。论文的评审和答辩要求必须有校外企业或行业专家参加。
|
|
建筑与土木(领域代码: 085213)课程设置 (应用型硕士)
培养
单位 |
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
研究
方向 |
1、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
2、 夏热冬冷地区暖通空调特性研究
3、 建筑设备智能化技术
4、 建筑消防技术
5、 燃气输配技术 |
知识
领域
及
要求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是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燃气供应、建筑能源供应系统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的学科。应用性工程硕士应具备独立从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节能领域工程设计、研究与开发、技术管理等能力。
要求熟练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有高等工程热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及计算流体力学等,要求熟练掌握的专业技术课程有建筑热过程、建筑系统能耗模拟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消防技术、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空气净化原理、建筑太阳能一体化关键技术、建筑室内外环境的测试及数值模拟技术等专业知识。
|
组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授课
学期 |
考试
方式 |
学分要求 |
A
类
学
位
课
程 |
99901001 |
研究生英语 |
|
4.00 |
1 |
|
11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00 |
1 |
|
自然辩证法概论(选修) |
18 |
1.00 |
1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选修) |
18 |
1.00 |
1 |
|
工程应用数学 |
|
4.00 |
1 |
B
类
学
位
课
程 |
01201022 |
建筑热过程 |
40 |
2.00 |
1 |
笔试
论文 |
6 |
01201027 |
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 |
40 |
2.00 |
1 |
01201028 |
高等传热学 |
40 |
2.00 |
1 |
01201029 |
高等流体力学 |
40 |
2.00 |
1 |
01201030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40 |
2.00 |
1 |
C
类
选
修
课
程 |
01201035
01201036
01201037
01201038
01201031
01201033 |
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与控制
暖通空调新技术及应用
洁净技术与检测
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
气液两相流与相变换热
热泵技术及其应用 |
20
30
30
30
30
30 |
1.00
1.50
1.50
1.50
1.50
1.50 |
2
2
2
2
2
2 |
笔试
论文 |
6 |
01201039 |
绿色建筑与建筑设备节能新技术 |
30 |
1.50 |
2 |
01201034 |
暖通空调现代控制技术 |
30 |
1.50 |
2 |
|
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技术 |
30 |
1.50 |
2 |
|
暖通空调工程案例分析 |
20 |
1.0 |
2 |
|
CFD计算 |
20 |
1.0 |
2 |
|
学术报告(参加由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1次(每次2~3小时)以上,每次应有不少于400字的小结,申请学位时附在答辩材料里,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并记载学分。) |
2 |
|
学术研讨(参加由学院、系、研究所组织的seminar 2次(每次2~3小时)以上,每次应有PPT讲稿,申请学位时将讲稿提纲打印附在答辩材料里,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并记载学分。) |
2 |
实践环节要求 |
① 开题报告 1学分(考查)
要求在查阅一定数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不少于4000字的书面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两部分,开题报告应在相应的学科专业内公开进行。申请学位时《开题报告》应附在答辩材料里。
② 中期汇报 1学分(考查)
开题报告通过后,在设计(论文)工作的中间阶段,就所设计(研究)课题在一定范围内作学术汇报一次。
③ 实践环节 2学分(考查)
到建筑节能公司、建筑设计院及研究所或空调厂家进行半年之内的实习。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与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相关的工程设计,并给出相关的工程案例分析。 |
4 |
指导老师 |
学院为每位应用型研究生配备一名校外导师,参与指导实践环节和论文工作,实行“双导师”制。研究生课题和开题报告应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完成。 |
|
毕业
论文 |
① 成果要求
学生毕业答辩前必须在统计源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含1篇)学术论文,鼓励获得专利,撰写教学改革论文(可视作学术论文)。
② 学位成果
学位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项目设计或产品研制报告,也可以是研究论文。
③ 论文格式
成果的评审和答辩要求必须有校外企业或行业专家参加。论文格式按照学校硕士论文规定执行。 |
|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2选1课程